周末读史 | 略谈中国传统经济、金融学中的平准理念

导读

在当今全球化的经济体系中,金融活动的复杂性和重要性日益凸显。然而,金融的本质和运作原则并非现代文明的独有产物。早在几千年前,中华文明就已经发展出了一套独特的金融哲学与智慧,这些思想不仅影响了古代社会的经济结构,也为现代社会提供了诸多启示。

《中国古代金融哲学和智慧漫谈》系列文章旨在挖掘中国古代金融活动背后的思想基础与实践方法。我们将穿越时空,回到周朝的井田制度、秦汉时期的货币统一、唐宋时期的飞钱与交子等金融创新,以及明清两代的钱庄与票号等机构,探寻这些古老智慧如何塑造了当时的经济形态和社会秩序。

我们将尝试建立过去与现在的对话,思考这些古老的金融理念对于解决当代经济问题有何借鉴意义。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能够领略到先贤们的卓越智慧,还能激发我们对现代金融体系更深层次的认识与反思。经《金融博览》杂志授权,“IMI财经观察”特推出本系列文章,以飨读者。该系列共十二期,本文为第五期。

略谈中国传统经济、金融学中的平准理念

《易经》“谦”卦中有:“君子以裒多益寡,称物平施”的词句。同样的含义在《道德经》中已上升为天道:“天之道,其犹张弓者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这种“裒多益寡”或“高抑下举”的思想是平准理念在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根源。

“平准思想”是中国经济思想理论体系中的一项重要理念。所谓平准操作,即政府建立基金,在商品(主要是粮食)价低时购入,价高时抛出,以此平抑物价,保护生产者和消费者。这一操作在早期史籍中已经零星出现,例如虞舜“顿邱买贵,于是贩于顿邱;传虚卖贱,于是债于传虚,以均救之”。(《尸子·尸子存疑》)

最早对“平准思想”进行比较详细说明的是《周礼》和《管子》。《周礼》是周代有关行政机构设置和职能分工的典籍,其所构建的体制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的行政管理体系的基础框架,其后数千年的各个朝代,仅仅作出一些修补、完善或者升级,并无实质改变。《周礼》中对平准的操作就有比较具体的记载,例如,其“地官”系列的“泉府”一职的职能就有:“掌以市之征布,敛市之不售货之滞于民用者,以其贾买之,物楬而书之,以待不时而买者。买者各从其抵,都鄙从其主,国人郊人从其有司,然后予之。”又如,“地官”系列中“司稼”的职责有:“巡野观稼,以年之上下出敛法。掌均万民之食,而赒其急,而平其兴。”文中虽然没有出现平准的字眼,但平准的原则及操作原理已经形成。

“平准思想”在管子的理论中表述为“轻重”,对此《管子》一书中的介绍更加完备、详细。《管子》中的“轻重”思想不仅仅是表现为一个类似“青苗法”的农贷制度,而是一整套系统操作:国家于春季以货币向百姓发放贷款,秋后谷价下跌,则“以币准谷”,即要求用价格相对很低的谷物折合钱币归还贷款,这样国家就可以掌握大量的粮食;待谷价上涨,再“以谷准币”,即以价格相对高的谷物折合钱币购入器械,从而使政府“谷器皆资,无籍于民”。(《管子·巨乘马第六十八》)而且这种操作还可以和“盐铁”政策,或者和对黄金价格调控的措施相结合,组成更复杂的系统操作。

在这一系统操作中还有相应的制度和机构作为配套,要建立专门基金。“然后调立环乘之币。田轨之有余于其人食者,谨置公币焉。”(《管子·山国轨第七十四》)“人君知其然,故守之以准平,使万室之都必有万钟之藏,藏繦千万;使千室之都必有千钟之藏,藏繦百万。春以奉耕,夏以奉芸。耒耜械器,种镶粮食,毕取赡于君。”(《管子·国蓄第七十三》)“某县之壤广若干,某县之壤狭若干,则必积委币,于是县州里受公钱。”(《管子·山至数第七十六》)文中的“环乘之币”“公币”“藏繦千万”“委币”“公钱”等当类似于现代意义上的公共基金,做高抛低吸之操作而“守之以平准”。

展开全文

在整个“轻重”过程中政府和百姓之间的借贷是双向的,不只存在国家对百姓的贷放行为,根据实时的需要政府也发行国债——“百乘之国,官赋轨符,乘四时之朝夕,御之以轻重之准,然后百乘可及也。”《管子·国蓄第七十三》“官赋轨符”被解释为类似发行国债的行为。发行国债并不是《管子》一书所记载的最大创举,甚至金融票据也出现于《管子》文中,“周且敛马作见于莱人操之,莱有推马。是自莱失纂茈而反准于马也。”(《管子·轻重丁第八十三》)文中“马”字被一些书注释成票据。如果这一点可以被证实,这一定是对于金融票据最早的记载。然而金融票据也好,国债也罢,其本质都是借据,区别在于形式。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就是当时一定存在借据。

“轻重”的系统操作深刻地存在着打击投机资本、打击高利贷的政策含义,这也是政府理性的必然体现。《管子》中体现抑制投机资本的词句不胜枚举,成为政府“轻重”操作的一个直接目标。其中对于打击高利贷的论述也很全面。“无食者予之陈,无种者贷之新,故无什倍之贾,无倍称之民。”(《管子·揆度第七十八》)说明政策性农业贷款在主观上就附带着打击投机和高利贷的政治目的。如此看来,“轻重”操作可以达到多重目的:其一,利用政府基金放贷和买卖商品,支持农业生产。其二,增加国家财力,进而进一步增加国家的经济调控能力。其三,“准平其流”,控制物价。其四,打击投机资本、打击高利贷,遏制私人资本对百姓的盘剥。

《史记·平准书》中首先提到平准一词并加以说明,平准是汉初桑弘羊担任“治粟都尉”时设立的制度和机构,“大农之诸官尽笼天下之货物,贵即卖之,贱则买之。如此,富商大贾无所牟大利,则反本,而万物不得腾踊。故抑天下物,名曰‘平准’”。显然桑弘羊的这一“重则放,轻则收”的“创举”是对前人思想的总结和继承。如前文所论,最早可以追溯到《周礼》,范蠡、李悝的言论中都带有平准的味道,而《管子》的“轻重”思想是对平准理论的最系统、最完备的说明。《管子》名之为“准”或“准平”而非“平准”,例如“凡轻重之大利,以重射轻,以贱泄平。万物之满虚随时,准平而不变,衡绝则重见。人君知其然,故守之以准平”。(《管子·国蓄第七十三》)“轨守其数,准平其流……”(《管子·山权数第七十五》)应该说《周礼》中即有平准的制度,《管子》使之更加完备、更加系统化,而桑弘羊的作为只是发扬光大。

在货币和商品两个范畴之间,平准操作是相互的,或者是用货币去抑举商品,或者反而行之,两者都是平准。例如,宋代的交子发行并无发行准备和兑换条款,但是设有“称提”措施,即用金银、铜钱、票据甚至土地等资产的吐纳来维护交子的价值稳定。

虽然“平准思想”的原则是政府对经济全面的、有效的操控,但这种操控并不是直接的管制、硬性的平均化的财富再分配,而是通过市场机制来实现经济循环的畅通与稳定。既体现了上行结构(政府机制)的管理,又保证了下行范畴(社会大众)的自由;既利用市场,又管理、引导市场,做到两行和谐、宏微并健,是极具中国文化特色的经济理念,是典型的共同体经济模式的运行机制,其理论意义十分深远。

原文

来源

作者:

禹钟华(中国国际金融学会理事)

来源:

《金融博览》2024年第5期

版面编辑|王浩

责任编辑|李锦璇、阎奕舟

监制|魏唯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