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金融协同发力,筑牢台风“桦加沙”防灾安全线

Connor 火必交易所 2025-10-13 7 0

面对今年第18号台风“桦加沙”逼近广东中西部沿海的严峻形势,在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茂名监管分局与茂名市财政局的统筹指导下,茂名保险业迅速进入战时状态,以“早部署、早预警、早防范”为核心原则,全方位、多维度落实防御举措,为茂名市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保驾护航。

高位统筹协同,构建高效应急指挥体系

台风“桦加沙”来临前夕,茂名金融监管分局与市财政局闻风而动,迅速组织银行业保险业召开专项防御工作会议,明确要求各机构立即进入“战时状态”,确保指挥体系畅通、信息报送精准、应急资源到位,严格落实各项防风措施。会议强调了保险业在“稳产保供、防灾减损、惠农富农”中的重要作用,要求扎实做好政策性农业保险、农房保险以及巨灾保险等相关工作,充分发挥保险经济补偿与社会治理功能。

各保险机构迅速响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明确责任分工,严格执行24小时值班和指挥制度,确保灾害发生时能够第一时间响应、高效处置。

财政金融协同发力,筑牢台风“桦加沙”防灾安全线

茂名市保险行业协会积极发挥行业协调作用,组织行业大灾工作小组开展风险巡查,并与交警等部门强化“警保联动”,实现信息共享与协同处置,凝聚起防灾减灾的强大合力。

聚焦农业安全,多措并举开展防灾护农

农业是易受台风影响的重点领域。为最大限度减少农户可能遭受的损失,茂名各保险机构将农业防灾减损作为重中之重,组织力量深入田间地头,开展了一系列扎实有效的防灾护农行动。

预警宣传先行。各公司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号、短信平台、乡村大喇叭以及现场宣讲等多种形式,密集向农户推送台风最新动态、防灾避灾知识及具体应对建议,有效提升了广大农户的主动避险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风险排查精准到位。人保财险茂名市分公司快速组建了8个风险排查小组,聚焦水稻、百香果、火龙果、香蕉等主要作物,累计出动人员14人次、车辆7车次,排查低洼区域保单36份,涉及客户23家、作物面积9030亩。平安产险茂名中心支公司则全面摸排水稻、水果、蔬菜和林木等标的生长情况,为后续精准防灾奠定基础。

财政金融协同发力,筑牢台风“桦加沙”防灾安全线

展开全文

协助抢收加固争分夺秒。在台风登陆前的关键窗口期,保险服务人员的身影活跃在农业生产一线。人保财险工作人员前往高州多个乡镇,协助农户进行火龙果抢收及果树加固,并对生猪养殖栏舍进行防风强化;太保产险团队深入电白区各镇,帮助果场抢收成熟柑桔、树菠萝,为青绿期果树加设支撑杆;阳光财险奔赴滨海新区,帮助农户抢收作物、疏通沟渠;中国人寿财险则重点支援电白区临海镇区,开展水渠疏通和水稻防灾工作。

物资支援保障有力。各保险公司还积极筹备防灾物资,为农户应对灾害提供实实在在的帮助。人保财险提前采购25吨化肥用于灾后恢复;平安产险向重点农业客户捐赠防灾物资;中华财险为化州市的甘蔗种植户发放物资并协助加固;阳光农险向高风险合作社与大户发放价值1.2万元的农药,助力防灾减损。

强化科技赋能,提升防灾救灾综合效能

在此次台风防御中,科技手段的应用显著提升了保险业工作的精准性与效率。

各保险公司积极运用遥感监测、大数据分析、无人机巡查等先进技术辅助防灾决策。人保财险利用遥感和大数据技术,精准识别了14230亩各类作物的高风险区域,使排查工作更具针对性。平安产险通过自研的“鹰眼”系统等平台,向客户精准推送水淹风险地图、灾害预警信息和防灾指南超过12.6万次,并对30余家重点企业进行了针对性风险预警。中华财险运用无人机对农业种植区进行空中隐患排查,快速定位并协助处理潜在风险点。

为确保灾后理赔工作高效、公正、有序,在茂名市保险行业协会的督导下,行业大灾工作小组提前制定了统一的定损标准,明确了理赔尺度,为后续快速、公平理赔奠定了基础。同时,各公司未雨绸缪,提前协调储备了充足的施救车辆、查勘设备等救灾资源,确保灾害发生后能够迅速投入救援和损失核定工作,助力受灾群众和企业尽快恢复生产生活。

政企协同发力,共筑防灾减灾坚实屏障

政策性保险的稳定器作用离不开财政资金的有力支撑。据悉,茂名市财政部门每年安排政策性农业保险资金近7亿元、巨灾保险资金1300万元,为充分发挥保险“保防救赔”一体化的普惠金融作用提供了坚实保障。

9月22日,茂名市财政局相关负责人赴人保财险茂名市分公司,现场指导灾前防御工作,协同推进巨灾预防和农业稳产保障,并一同前往高风险企业、农户进行风险排查,发放防灾建议书,协助落实防御措施,包括协调拖车60台、保全场地7处、排查水浸黑点15处。太保产险茂名中心支公司等机构也主动走访重点企业,摸排防台防汛情况,提醒并协助做好防灾减损,体现了保险行业主动履责的社会担当。

面对台风“桦加沙”,茂名保险业正以高度的责任感和高效的执行力,坚守防灾一线,全力守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保障农业稳定生产,展现出保险服务的温度与力量。

撰文:杨建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