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行业观察:科技金融强化长期资本布局;数字金融加速全链转型
2025年3月5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明确到2027年科技金融、数字金融等重点领域需取得显著成效。《指导意见》提出,科技金融需强化对硬科技产业链的全周期支持,数字金融则聚焦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与数字金融治理体系完善。这一顶层设计为金融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提供了系统性路径。
科技金融:长期资本注入推动硬科技生态建设
科技金融的核心目标是加速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指导意见》强调通过统筹股权、债权、保险等工具,构建覆盖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体系。特别是对早期、长期及硬科技项目的投资支持,从政策层面明确了对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和中小型科技企业的倾斜。例如,文件首次将“投长期”与“投硬科技”并列,要求壮大耐心资本,强化对科技领军企业、独角兽企业及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培育。
多层次资本市场被赋予关键枢纽功能。《指导意见》提出健全重大技术攻关风险分散机制,优化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环境。通过发展天使投资、创业投资等多元资本形态,推动科技企业强链补链与并购重组。值得注意的是,政策首次明确“创新积分制”的全面推行,旨在量化企业科技含量,为精准金融支持提供依据。
此外,差异化监管制度的健全成为配套重点。针对早期投资和硬科技领域,政策降低准入门槛但强化专业要求,同时优化税收政策以缓解创投基金负担。此类措施有助于缓解科技型企业的融资困境,为长期技术突破提供资金保障。
数字金融:全链转型与治理体系双轮驱动
数字金融的高质量发展是《指导意见》的另一核心任务。政策要求金融机构加快推进数字化转型,增强数字化服务能力,并提出构建安全高效的数字支付体系。其中,数字人民币的研发与应用被列为稳妥推进方向,而金融数据的合规共享与流通机制则成为重要支撑。
在治理层面,《指导意见》强调将数字金融创新业务全面纳入监管框架,提升数字化监管能力与消费者保护水平。例如,电子签名技术在金融领域的规范化应用被明确要求,同时公共信用信息向金融领域开放共享的力度也将加大。这一系列措施旨在平衡创新与安全,为数字金融生态构建制度保障。
数字金融的深化亦推动金融IT需求增长。政策提出支持人工智能在金融行业的深度应用,加速数据资源的开发利用。例如,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将催生对智能风控、数据治理等技术的需求,而电子签名等数字安全技术的渗透率提升,则进一步强化了金融基础设施的可靠性。
此次《指导意见》的出台,通过顶层设计明确了科技金融与数字金融的发展路径,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提供了系统性框架。政策在强化资本长期性与技术适配性的同时,兼顾风险防范与治理能力提升,为未来三年金融与科技的深度协同奠定基础。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