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媒体破防了,因为美国金融巨头达利欧接受媒体采访时,竟然直言道:有生之年,美国的芯片业、制造业,将比不过中国
美国金融巨鳄、桥水基金创始人达利欧最近的一番言论,在美国媒体圈炸开了锅。我看到这则新闻的时候,也是心里一惊。
毕竟这样的论断,多少有些让人难以接受,却又隐隐觉得,他说的似乎有些道理。
达利欧在接受卡尔森的采访时,直言不讳地指出,美国的芯片业和制造业,在他有生之年,恐怕是永远也无法超越中国了。
话说回来,这可不是什么小人物的信口开河,这可是出自一位在金融界摸爬滚打几十年,对全球经济脉搏把握精准的投资大鳄之口。他的话分量不可谓不重。
他给出的理由也相当扎实。中国制造业的规模,实在是太大了,占据了全球的33%。这是什么概念?比美国日本欧洲加起来还要多。
在这种压倒性的规模优势下,中国一旦全力投入芯片制造,其效率和成本优势,将是其他国家难以企及的。
短时间内,美国或许还能凭借技术积累,勉强维持一点优势,但这种优势能持续多久呢?达利欧认为,迟早会被中国赶上并超越。
展开全文
而且一旦被超越,就再也没有机会追赶了。这种判断,近乎绝望,却又无比现实。
更让美国人感到焦虑的是,达利欧连“人工智能复兴制造业”这条路都给堵死了。他认为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需要与自动化生产实体结合,而这方面,中国同样具有压倒性优势。
机器人机器狗这些自动化设备,中国制造的效率和成本,依旧是全球领先。
中国的人工智能技术,也在飞速发展。DeepSeek的成本控制,更是让世界震惊。开源模式下,利润率竟然能达到惊人的545%。
这种技术实力,加上强大的制造能力,美国拿什么来竞争?达利欧脸上的绝望,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
卡尔森作为主持人,面对这样的论断,想反驳却又无力反驳。
这种复杂的情绪,我想很多人都能感同身受。
达利欧最后把希望寄托在了美国的创新能力上,认为这是美国目前仅存的一点优势。
但说实话,这一点优势,现在也岌岌可危。中国的人才储备太雄厚了,每年毕业的工程师数量,是美国的好几倍。
更令人担忧的是,就连美国的人工智能发展,现在都大量地、过度地依赖华裔人才。
长此以往,美国的创新优势,究竟还能保持多久呢?这实在是一个难以预料的未知数。
我记得小时候,家里人总是说,要好好学习,长大才能有出息。
现在看来,一个国家的发展,又何尝不是如此?需要持续不断地投入,才能保持领先。科技领域更是如此,一步落后,步步落后。
中国的发展,也确实给世界带来了新的格局。未来的世界,注定是将更加多元化,竞争也将更加激烈。
美国现在需要做的,或许不是一味地打压和遏制,如何通过合作,实现共赢。
毕竟这个世界,不是零和游戏。
从近期的国际形势来讲,各个国家,都在按部就班地,加紧技术研发的脚步,盼着在新一轮的科技竞争中,稳稳地占据有利地位。
这种竞争的态势呢,有点像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只是现在的“争鸣”主要是在科技领域。当前各国正在,竭尽全力地,推动技术革新,希望能在新的科技竞赛里,获取优势。
这样的竞争情形,仿佛有着一些,古代“百家争鸣”的模样不过当下的争论和竞争,更多地集中在科学技术这一块儿。
技术壁垒被打破只是时间问题,与其固步自封,不如奋力追赶。当然这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如何平衡短期利益与长期发展,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保持自身竞争力,这些都是摆在各国面前的难题。
美国能否如达利欧所言,依靠创新再度获取优势呢?我想不太可能了!
达利欧的这番话,虽让美国人听着心里不太舒坦,但却映照出了当下国际竞争那残酷的现实。
于我们而言,更应从中获取经验教训,竭力发展自身实力,此乃应对未来挑战的关键所在。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