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5 硕士月薪 7000,金融高薪神话破灭?
3年前,小红书上一则炫富笔记引爆了网络舆论。
事情的起因是,有个“女红薯”发了一条名为《93年老公收入水平》的笔记,图片显示,她在中金工作的老公,平均月薪高达82500元。
虽然金融从业者工资高不是什么新闻,但每次曝出来后,还是会引起普通人的吐槽。很快,该笔记冲上了热搜,变成了吃瓜群众茶余饭后的谈资。
羡慕者有之,但更多的是愤慨,大家搞不懂,为什么都是打工人,干金融的竟能挣这么多?收入的公平性何在?
风水轮流转,3年后的今天,金融从业者的好日子也到头了,数据显示,自炫富事件过后,中金的平均薪酬从116万下降到了64万,几近腰斩。
此外,中信、中泰、光大等,大家耳熟能详的金融公司的收入,也均呈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少则一两成,多则三分之一。
一言以蔽之,大家的日子都不好过。
尽管,在普通人眼中,金融从业者仍不失三四十万的年薪,属于高收入人群,但身处其中的人,尤其是刚入行的新人,体验大不一样。
展开全文
张航就是这么一位“倒霉蛋”,作为上海985大学的硕士生,他的学历已秒杀社会上98%的人,典型的学院派精英,但进入金融行业后,他非但没过上“当上CEO,迎娶白富美”浮夸生活,反而每天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赚着卖白菜的钱,操着买白fen的心。
说到这里张航不禁叹了口气,坦言:“家里亲戚看我在券商当分析师,以为我一个月挣十几万呢,实际每月到手就7000块,在上海这点钱仅够温饱。”
张航本科读的不是金融,但颇有先见之明的他突然决定硕士改读金融。
张航有些自嘲地说道:“我改行做金融后,就遇到了大熊市,分析报告写得再好,也没啥用。”
在他之前,一般干个三五年,年入可轻松过50万,如果头脑再灵活点,冲刺个百万不是很难,但现在除了老员工尚能维持体面的收入外,年轻人几无增长,与张航同期入司的人已辞职大半,有个和他关系特别好的女生,辞职后回家创业卖奶茶,加盟了一个快招品牌,三个月赔了80万。
张航调侃说:你看,虽然我只拿7000块,但好歹没赔钱呀!
有老员工回忆七八年前的好时光时说,那时,一年中最快乐的时候是发年终奖时,七位数到账,瞬间整个人都会变得膨胀,领导会组织员工,一起去澳门Happy,并规定“每人必须输够50万才能回来,否则工资留得太多,不利于奋斗!”
一礼拜,在澳门吃喝玩乐,花个20万也不心疼,感觉明年肯定能挣回来。
如今,已连续两年没拿到年终奖了,月薪从3万降到了1.6万,但老员工没有抱怨,“这个大环境,能有一份体面的工作就不错了,要啥年终奖。”
为了不被裁员,老员工“卷”得程度,让张航这样的年轻人都自叹不如,每天10点到公司,能一直坐到夜里十一二点,然后第二天再精神抖擞的出现在工位上,尽管很难拉到投资,但研究报告写得又多又快,一位老员工告诉张航,这叫“没有功劳也有疲劳”。
为什么几年前辉煌无比的金融行业,会突然变得萧瑟起来?
张航认为,关键问题出在资产在几千万到一两个亿之间的这批老板不肯投资了。
这些人曾是金融机构的主要服务对象,但他们现在变得保守了,资金就变少了,投的钱大概只有原来的三分之一了,金融机构能好过吗?
比如,与张航熟识的几位老板,要么退休了,要么移民了,还活跃在金融圈的很少。
两三年前,不少人去了新加坡,因为内地的金融机构表现不尽如人意,新加坡的就比较规矩,中小老板把钱交给他们回报率更高。
张航总结说,在金融机构的这五年,他主要工作是写研究报告,通俗点说就是“编故事”,让投资人相信,他们推荐的项目是最有“钱途”的,可他自己现在都没前途,写的报告还能信吗?
不过,金融圈也并非尽是坏消息,春节期间大火的DeepSeek,带热了AI概念,投资人的信心得到了一定的修复,Wind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A股市场总成交额为86.9万亿元,同比增长67.44%。
张航希望,今年是最后的难关,过去就好了。他也开始研究AI行业了,正在撰写一份研究报告。对于未来,他说,争取先拿个1万月薪,毕竟7000块说出去太丢985硕士的脸了。
(张航为化名,综合了多位采访人物事迹,请勿对号入座)
作者:9527
评论